把高中化學、生物、物理、技術、地理課堂,搬到污水處理廠和環境監測站去。這種教學方式,你體驗過嗎?
“我們需要這種平臺,它把‘雙減’政策、STEM教育理念和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三者相結合,讓學生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通過‘做中學’,豐富學科教學方式,推動課程育人。”浙江省臺州市黃巖中學副校長王朝暉說。
近年來,臺州市生態環境局黃巖分局(以下簡稱黃巖分局)將研學融入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中,推動開放活動由傳統的“游覽式參觀”向全新的“沉浸式體驗”轉變。
污水處理廠實驗員在做演示
污水處理廠里上“理化生地”課?
多學科教師同編研學手冊
2019年10月,黃巖分局工作人員組織公眾,參觀本地的北控污水凈化有限公司(江口污水處理廠)。那是一次讓組織者頗為自豪的創新實踐——3個攝像機位、1位女主播的參與,讓網友通過直播平臺同步圍觀、實時互動,線下50人的活動影響了線上5萬人。
活動廣度拓展了,那么深度呢?在活動現場接到的一個來電,給了他們新啟發。電話那頭,一位相熟的高中化學老師興奮地說:“我也很想帶學生去那里參觀上課啊。”
學校有需求,環保人有辦法。與其讓學生到環保設施走馬觀花,何不助力打造學生研學平臺,讓他們在這里學有所獲?
黃巖分局與黃巖中學一拍即合。沒過多久,一支由黃巖中學化學、生物、物理、技術、地理等多學科教師組成的團隊,就被請進江口污水處理廠。
“那回,我也大開眼界,畢竟從沒去過污水處理廠。”黃巖中學生物老師湯妣穎笑著回憶,企業方非常歡迎他們帶學生進廠,開展專業化、學科化教學,老師們也一邊參觀,一邊探討著廠里的哪些設施技術可以和各自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
黃巖中學化學老師的現場教學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當地的《污水處理廠向公眾開放研學手冊》《環境保護監測站向公眾開放研學手冊》應運而生,優化了設施開放活動流程、明確了研學課程目標、規范了課程內容。研學手冊設置設施初體驗、尋寶大作戰、模擬實驗操作、終極大裁定等主要環節,還設計有研學反饋單、研學筆記、研學評價表、實驗小禮包等,引導學生探索發現。
以污水處理廠研學為例,學生不僅能直觀感受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質差異,了解生化池、生物濾池等處理流程,還能親手檢測水中的多項指標。他們跟隨化學老師,學習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的檢測方法;跟隨物理老師,自制A2O系統,模擬生物法凈化水質;跟隨生物老師,觀察顯微鏡下的水中微生物、檢測大腸菌群……
后來,合作的學校不斷增加,北師大臺州附屬中學、黃巖區第二高級中學等也組織學生,將第二課堂與環保設施企業相結合,到污水處理廠、環境監測站上課,全面提升了設施開放活動質量。
學生動手實驗
環境監測站舊儀器有“新生命”?
模擬實驗室里惠及學生
“多可惜啊。”黃巖區環境保護監測站工作人員曾感嘆。隨著對環境監測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站里一些服役時間過長、曾經價值不菲的監測儀器,因精度下降而被淘汰蒙塵。
一位中學化學老師則苦于校內實驗條件有限,一些污染物指標檢測實驗無法開展。“如果能在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做教學實驗演示,甚至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就太好了。”
教學中,對實驗儀器的精度要求并不嚴苛,監測站里淘汰的舊儀器,豈不正好派上用場?
在環保設施研學體驗的背景下,監測站工作人員靈機一動,將退役的“鐵家伙”變廢為寶,打造模擬實驗室。他們選擇易操作或自動性強的舊儀器,按照功能設置“大型儀器展示區”“監測實驗操作區”及“自動監測設備體驗區”,讓學生來有所獲。
學生們在此用天平、酸度計、分光光度儀等做實驗,還能近距離觀察觸摸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儀、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儀等。
黃巖區環境保護監測站一位老同志感慨:“看到這些曾經很貴重的舊儀器仿佛有了新生命,我真是太開心了。”
學生在研學手冊上記錄實驗結果
對于服務研學學生,站里的年輕人也格外有干勁:“很多公眾不知道我們監測站是做什么的。讓他們來看看,讓孩子們動手做一做,可以增進他們的了解,傳播環境保護知識。”
比校內課堂教學更新奇的體驗,讓學生們也直呼“有意思”“很好玩”。“他們的好奇心和動手實驗的成就感得到了滿足。”王朝暉說,“雙減”之下,中小學校對實踐活動有需求,但一些活動流于走過場,學生們收獲有限,而黃巖的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讓學生體驗深度研學,真正讓“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從書里轉化到心中。
“其實我們也才剛剛‘入門’。”黃巖分局副局長楊天雄說,目前僅深度開發了兩類設施開放課程,“希望我們的探索能拋磚引玉,對國內同行深度開發面向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四類設施開放課程有所幫助。”
活動大合影